close

內容來自YAHOO新聞

本報特約

近日,由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中華文化促進會、新華通訊社上海分社、中國金融資訊中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2015文化金融論壇”在上海召開。本屆論壇聚焦“國家戰略下的文化發展”,探討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十三五”期間,文化產業如何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如何借助“互聯網+”推動文化產業的變革、融合與升級,如何與金融這一現代經濟的核心之一深度融合等話題,深入剖析了文化產業、文化金融的現狀及前景。 文化產業的機遇與瓶頸 中國大陸文化產業已經走過了十幾年,“十二五”和“十一五”期間產生了什麼變化?“十三五”和“十四五”的趨勢又是什麼?“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范周介紹,過去10年間文化產業增加值穩步增長,占GDP比重2015年底已經達到了3.76。但需要注意的是,受整體經濟增速影響,文化產業的增速也在放緩,由2005年的26%增速下降為現在的12%。並且從2005年到2014年,大陸的出口數量在增加,其中核心文化產品的數量卻在減少。一些文化企業盲目在規模和數量上做文章,追求表面繁榮。2015年,年產16萬分鐘動漫真正能走到世界上的不到1%,年產近900部電影只有100部上了院線。 范周說,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還需要努力,文化扶持政策這些年出了很多,光是2015年一年就出臺了43個和文化產業相關的檔,大部分沒有落地。最近3年,將近100多個文化產業政策連10%的落地率都沒有。另外,只有進入文化產業統計目錄的產品才具備成為文化金融服務物件的便利條件。目前針對文化產業的統計,有些文化業態還未被統計進去,有些業態已臨淘汰,正在不斷增加的新業態也應及時對其進行統計歸納。范周建議,未來10年,國家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上,一定要在供給端和消費端兩端同時發力,重點推動融合式發展。畢竟下一個10年,文化產業的單獨體將越來越少,文化旅遊產業、文化體育休閒養生產業、文化金融業等卻會快速發展。也要推動文化產業向縱深產業鏈發展,不斷拓展其輻射範圍,緩解文化建設東高西低等鴻溝。“未來幾年內,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趨向就是互聯網+帶來的新空間。數字文化產業將是核心,我認為原來一些文化業態將被淘汰或洗牌。”范周說。 上海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談及了“十三五”期間文化投資的新熱點。他認為,創新引領增長,創新主體、創新空間、創新領域、創新模式、創新制度都會是投資方向。美國《財富》雜誌2015年公佈的最新數字顯示2015年世界五百強最後一名的營收額為217億美元,預計到2017年騰訊將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隨著這種趨勢,還會有更多的中國文化企業、娛樂媒體、創意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這些跑在前面的互聯網企業有個共同的規律,就是都非常積極地參與了“科學技術與文化產業滲透”這股時代洪流,這批互聯網傳媒集團的介入,將大膽變革原先的文化生產模式。科技推動洗牌,目前的科學技術正對文化產業進行深度催化,人機互動、互聯互通、資金和資源積聚能力、資訊挖掘與整合能力等都大大提高。未來的手勢識別技術、3D列印技術、虛構建模、增強現實技術、可穿戴技術等,每一個都可能引爆投資熱點。 細分領域的利好與差距 美國電影協會中國區總裁馮偉提到,以目前中國文化產業裡發展最旺盛的電影產業為例,中國電影的發展速度是全球矚目的,2005年到2015年每年均保持3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北美2015年增長率才1%,所以說中國大陸電影2017年將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場。 電影行業2015年最大的變化是“互聯網+”帶來的基因變化,行銷、眾籌、拍攝甚至後續宣發都運用到了互聯網手段。互聯網帶來的變化一個是管道,另一個是資本及資源。中國大陸的互聯網公司的資本和管道優勢已經遠遠大於純粹的電影公司。特別在電子票務發行方面,互聯網公司已經完完全全在中國大陸電影產業裡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的互聯網公司進入電影產業,也有利於把中國大陸電影產業鏈通過票房、原創等整合起來,創造出更大的奇跡。 萬達電影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包文介紹,大陸國內電影票房10年間翻了20倍,國產影片《捉妖記》票房超越了《變形金剛4》和《阿凡達》,萬達院線2015年票房同比增長率也高達43.4%。但另一資料顯示,全國影院單螢幕產出均值是71萬元,萬達院線高達204萬元;韓國第一大院線CGV進入中國大陸時間不長就佔據院線排行榜第十位,說明國內電影企業間實力強弱明顯,產業的整合時代即將來臨。 同時,馮偉指出,以電影投資主要的發行收入和衍生品收入來看,中國大陸電影的“鑽石礦”遠遠沒有被挖掘。2006年美國電影協會公佈資料,好萊塢一部電影的投資回報院線收入只占15.7%,84%以上由其他如DVD、藍光、付費電視、電子發行等收入。現在全球都受到互聯網影響,美國電影票房收入占比上升為30%。迪士尼整體業務結構比較均衡,它的電影業務收入(包括電影票房和DVD、家庭影院、電視付費等其他收入)只占整個收入的14%,絕大部分收入是院線外的衍生產品收入。“電影本身應是一個火車頭,通過它建立的IP即智慧財產權,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很好的收益回報。” 文化金融的“缺點”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認為,文化和金融的融合發展必須有堅實的法治保障。文化及其產品首先是一種物權,文化經過交易用合同形式又約定了債權關係,在接受融資過程中會產生第三個法律關係即股權關係。另外,文化本身是智慧財產權即智慧財產權。所以文化產業是某種權利的表達,文化金融又是某種權利和義務的分配。如何為這些權利、義務關係建立健全相關的機制尤其是法制,是當務之急。 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躍華談道,文化企業談到自身發展的時候共同的一個詞就是“缺錢”,但金融機構、天使、PE們談到文化企業時共同的詞是“看不懂”。一方面因為文化企業大多規模小,且新創企業較多,風險較大;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很短,缺少很多配套資訊如上下游關聯企業等,大多企業的經營情況都看不清摸不著。 行業的“痛點”在於征信體系缺失。大陸的征信體系建設起步晚、資料少、覆蓋面窄,導致現在的信用服務體系的資料結構滿足不了金融機構的需求,也滿足不了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的需求。由於彼此間的資訊不對稱,文化和金融雙方都迫切想合作卻滿懷焦慮。 上海目前可以公開查閱的有四大類公共資訊基礎庫,包括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和大陸中小企業征信系統,上海本地有公共信用資訊系統和上海資信庫,但也滿足不了文化企業專用資訊庫的功能。因此需要構建一個對接文化金融的征信體系,金融行業要和社會征信機構合作共建社會信用體系,並且資訊共用,才能發揮信用資訊的巨大威力。文化企業也應培育信用意識,這將有利於征信機構和金融機構評價自己的信用等級,不但能簡化融資手續,融合成本也能因此降低。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秘書長張國春認為,文化和金融有機結合的前提是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的商品化、資產化、證券化。資產評估是實現文化和金融對接的重要環節。從整個世界發展狀況來看,文化產品和文化資產是具有極強外部性的,它的社會價值如何衡量、社會效益如何貨幣化都是世界性難題。尤其互聯網等資訊技術與文化產業高度融合後,更催生了諸多新興業態,其估值更是全新課題。 張國春談道,目前國內現行的《會計準則》對於自創型或者新穎的無形資產以及銷售網路、合同權益等關係性無形資產都沒有納入財務報表,造成我國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占帳面總額比重遠遠低於國際知名品牌。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更需要資產評估的價值發現,通過提煉、量化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的價值,為市場和金融提供客觀的價值尺度。資產評估機構在服務文化企業並購重組、股份制改造、文化資產質押融資、投資等方面都可以發揮重要的價值鑒證作用。 為了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近年來開展了文化資產、版權價值、影視作品著作權、智慧財產權抵質押等方面的評估業務,並且在大陸中宣部、文改辦、財政部等部門支援下起草了《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未來將填補文化評估對接文化金融領域的空白。(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鄭潔) 【中央網路報】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naarms22 的頭像
lenaarms22

lenaarms22的部落格

lenaarms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